2021年研究生考试26日开考 泉州报名点共有8814名考生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笔试将于本月26日至27日举行,年研超过3小时的究生考试科目在28日进行。泉州市招考办负责人提醒考生:凭本人《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赴考,考试考泉首场考试进入考点前,日开须提交《福建省教育考试考生健康申明卡及安全考试承诺书》,州报并接受“八闽健康码”核验。名点名考
考生戴口罩进出考点
按考场防疫要求,年研考生进出考点时应佩戴口罩,究生自觉接受体温检测,考试考泉注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日开考生进入考场时一律摘除口罩核验身份和接受考试违禁物品检查,州报进入考场前要摘掉口罩,名点名考放在考场外“非考试物品暂放处”,年研不能将自备的究生口罩带入考场。每场考试结束后,考试考泉须将考场提供的口罩放置在座位上,不能带出考场。在备用隔离考场参加考试的考生须全程佩戴口罩,考试结束后,备用隔离考场考生须等到其他考场考生离开后单独离开。
考试全程实时监控录像
为方便金属探测仪检查,考生尽量不要携带(穿戴)有金属的物品或衣物。不得携带任何书刊、报纸、稿纸、图片、资料、具有通讯功能的工具(如手机、照相设备、扫描设备等)或者有存储、编程、查询功能的电子用品以及涂改液、修正带、手表(含电子手环)等物品进入考场。统考科目中农学门类联考化学在考试中可使用具有对数及幂指数计算功能的科学计算器(不得使用带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科学计算器),其他统考及联考科目考试中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准进入考场参加当科考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当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考试实行全程实时监控录像,监控录像将实行回放审看制度,考生应遵守考场纪律,诚信应考,切莫心存侥幸,以身试法。
泉州报名点设有8个考点
泉州报名点共有8814名考生参加考试,全市设有8个考点,考点均设在中心市区,均为标准化考场,具体有泉州现代中学、泉州一中(学府校区)、泉州华侨职校、泉州五中(桂坛北区)、泉州培元中学、泉州财贸干校、泉州七中(金山校区)、泉州七中(高中部)。
研究生考试各学科日程安排如下:12月26日上午考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下午考外国语;12月27日上午考业务课一,下午业务课二;12月28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
(记者 陈士奇 通讯员 吴书谈)
(责任编辑:热点)
-
发布者:蒙蒙 浏览量:6656发布时间:2022/2/25 15:42:47 碳酸饮料通常是夏季饮料市场的主导饮料,它不但有清凉,而且喝起来爽口。十分受消费者的喜爱。其中,我 ...[详细]
-
海峡网讯通讯员 郭凯)为强化所出资企业工资总额管理,规范国有企业内外收入分配,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泉州市国资委于2020年9月出台了《所出资企业工资总额管理规定试行)》及其实施细则。一年多来,工资管 ...[详细]
-
厦门生物医药入选“国家级”名单此次被纳入全国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宝生物创新药物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在认真进行科研。海峡网11月11日讯 海西晨报记者 ...[详细]
-
14日,市领导带队调研检查泉州公安交管及监狱等工作。市领导一行先后前往鲤城区、泉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泉州监狱,听取古城“通功易事”和“停车换乘”交通模式 ...[详细]
-
直播带货又出花样!主播诱导场外下单、拉黑“跑路” 编辑:汤晓雪 来源 ...[详细]
-
河南首个楼宇经济大数据平台启用 东区明年力争培育32栋税收超亿元楼宇
河南首个楼宇经济大数据平台启用 东区明年力争培育32栋税收超亿元楼宇发布时间:2018-01-22 20:50 来源:豫都网 我要投稿[摘要]本报讯 日前,全省首个楼宇经济大数据平台——郑州市郑东新区 ...[详细]
-
鞋舌 991 标志依旧低调 New Balance 991 Made in UK
New Balance在近段时间推出的人气款鞋履还是有很多的,像这款名为New Balance 2002R的鞋款,它是品牌经典元祖灰配色的全新版本,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它延续了New Balance一 ...[详细]
-
高校神标语:考试不是恋爱 不要眉目传情发布时间:2018-01-23 15:37 来源:豫都网 我要投稿[摘要]临近期末考试,河南一所大学在校内悬挂了几条考场提示语,提醒广大考生不要作弊,幽默风趣的内 ...[详细]
-
玻璃拥有良好的透过、透光性能,化学稳定性较高,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加工方法来获得较强的机械强度与保温隔热效果,甚至能够使玻璃自主变色,隔绝过强的光线,因此常用于各行各业,满足不同的需求。接下来请看 ...[详细]
-
5月28日至5月29日,“布拖山水布拖人——网络名人布拖行”活动举行,活动通过网络名人们的不同视角,展现了布拖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乡村振兴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发生的变化。 ...[详细]